济钢集团 2022年·第142期
9月19日,济南报业《新黄河》以《无钢胜有钢!重回中国企业500强,济钢做对了什么?》为题,对新济钢转型发展五年来,围绕“产城融合、跨界融合”发展主线的探索实践,进行了深入报道。
近期,当2022中国企业500强名单公布后,济钢入选的消息令不少人感到惊讶。在名单发布的当天,一名济钢员工在微信朋友圈发文:“济钢再次跻身中国企业500强,正走向二次辉煌之路。”
回看这个64岁济南国企发展历程,从巅峰走向低谷,又从低谷攀上新的高峰,5年时间实现了无钢胜有钢。钢铁主业关停后,济钢凭何“浴火重生”?这背后,济钢做对了什么?在全国动能转换的大潮中,济钢强势归来给出了怎样的启示?
济钢回来了
在近期公布的2022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,济钢以447亿的营收位列第499位,同时位列中国制造业企业榜单256位。这样的榜单一经公开,不少人恍然大悟,关停钢铁主业的济钢,竟然比之前活得更好了。
其实,1958年建厂的济钢,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,曾多次登榜中国企业500强。从公开信息看,2001年,济钢集团成为济南市第一个工贸收入过百亿的企业;2002年至2006年,济钢集团在中国企业排名中均位列前100强,其中,2003年排名最靠前,位列第38位。
从钢铁行业看,2005年,济钢集团年产钢已突破1000万吨,稳居全国十大钢企行列;2007年,济钢集团所产钢和钢材双双超过1200万吨,达到鼎盛时期。
2008年随着山钢集团组建后,作为曾经的山钢子公司,济钢便很少再出现在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中。
在风起云涌的国企重组改革中,2021年底,济钢划归济南市国资委,成为济南市属一级国企,得以重新以独立企业参评中国企业500强。成为济南市属国企后,济钢首次参评即登榜,让很多人以这样的方式重新认识它。
“死过一回”
当我们重新看到济钢的实力时,这已是一个无钢的企业。作为曾经的全国十大钢企之一,曾经多么辉煌,2017年钢铁主业关停时济钢员工感受到的落差就有多大。
2017年,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、落实国家去产能政策、促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,59岁的济钢从6月29日到7月31日,33天安全关停650万吨产能、平稳分流近2万名职工,创造了国内钢铁行业关停规模最大、安置人数最多、安置期最短的纪录。
钢铁主业关停,济钢财务收入断崖式下滑。钢铁主业关停前,济钢半年营收150多亿元,每月回款均为两位数(单位:亿元)。钢铁主业停产后的7月,济钢进账断崖式下滑,只有4亿元,一名财务工作人员为此趴在桌上痛哭。
2019年接受记者采访时,在济钢工作了29年的一位员工谈及转型发展时眼角泛红,“得知钢铁主业要关停,职工哭了好几场。”
“靠钢吃饭”的印记有多深?不少济钢职工的父辈,也曾是济钢员工,现在偶尔还会问起:“济钢不产钢铁了!真的吗?”
从一线工人成长为济钢“掌门人”的薄涛,曾直言济钢“死过一回”。
面对没有成功先例可循的复杂局面和不明确的发展路,当时薄涛提出,“三年再造一个新济钢”。
如今再看这样的目标,这不只是鼓舞士气的豪言壮语,而是济钢已经翻过的一座“山”。
“产城融合”的样本
城市钢厂如何转型发展?面对这个难题,自2017年钢铁主业关停后,济钢便开始持续探索。
经历过转型阵痛,“产城融合”成为济钢发展的主线,发展主业也在不断明确。从停产初期的“结构调整、转型升级存续产业;多元主打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”到2019年基本确立“高端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现代城市服务”三大主业定位,再到以空天、先进材料、新城建为主业,2021年划入济南市后,在“工业强市”战略引领下,济钢确立了以数字信息、智能制造、现代服务为龙头的三大产业体系,初步形成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主体框架。
“去产能不是去企业,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关键。”济钢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薄涛说,济钢积极探索“产城融合”的发展道路,奋力蹚出一条城市钢厂转型的发展新路,充分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,坚持把新济钢的发展与城市的规划、发展、需求相融合,逐步形成以存续产业、新增产业、未来产业为支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架构,转型之路越来越清晰、决心越来越坚定。
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。经过5年新旧动能转换,济钢存续产业纷纷“脱胎换骨”。比如,冷弯型钢自建立就鲜少盈利,而主业关停后,却迸发新活力,年产量从转型之初的6万吨提升至25万吨;济钢物流营收规模逐年翻番,由25亿元增至180亿元;城市矿产面对转型之初主营业务90%以上灭失的困境,主动出击,对外积极开展合作经营,营收增长至转型之初的3倍多,月营收突破13亿元;萨博汽车在济钢钢铁主业停产前产值仅在5000万元,近几年,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快速发展,营收规模近10亿元;冶金研究院转型之初营收在1700多万,近些年快速拓展建立了标准物质、理化检测等六大业务板块,今年营收有望达1亿元……
新增产业“多点开花”。济钢顺行综合服务区和新能源充电站全面建成,巡游出租车总量达580辆,在济南市行业排名第2;环保新材料产业园用时5个半月完成矿山基建施工,创国内同类大型矿山建设工期最短纪录,投产当年产量即达780万吨……
与此同时,济钢不断探索跨界融合,未来产业正在崛起,含金量不断提升,最具代表性的即空天信息产业。济钢防务用时140天即完成注册,已连续两年实现盈利,填补了国家在部分空天信息领域的产业空白。首辆车载要地净空防御系统完成交付;济钢防务面向环保新材料数字矿山建设需求,成功研制高精度北斗定位产品和数字地球三维可视化平台;齐鲁卫星公司针对卫星媒体融合等8个领域开展技术研发,形成了齐鲁星惠产品体系。
无钢胜有钢
随着存续产业、新增产业、未来产业持续发展,二次创业的济钢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。
短短5年间,济钢经营规模以每年37%的增长率快速递增,营收从2018年的147亿元,增至2019年的225亿元,2020年克服疫情影响实现293亿元,营收基本恢复到钢铁主业停产前水平,实现了“三年再造一个新济钢”的目标。随着2022中国企业500强名单公布,济钢以2021年447亿元的营收登榜,发展跃上新高峰。
随着济钢发展规模持续壮大,职工收入也稳步增长,从钢铁主业停产时的人均7.9万元/年,增至2021年的人均13.17万元/年,四年增长了66.7%,其中内退职工人均月收入增长600元左右。
其实早在2018年,济钢转型发展的成效已让众多职工重燃斗志。当年,济钢城市矿产公司营收39.87亿元,成为济钢转型排头兵。“钢铁主业停产最初的迷茫和悲伤情绪早就一扫而光。”时任济钢城市矿产公司机关党支部书记、党群部副部长的刘法敏说。近日,得知济钢登榜中国企业500强,已调任日照济钢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的刘法敏告诉新黄河记者:“2017年济钢转型发展之后很多职工当时很迷茫,如今济钢竟然是中国企业500强了,很意外,很惊喜,很自豪。”
曾在济钢钢铁主业发展黄金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姜和信,在主业停产后,转型为山东鲁冶瑞宝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创新工作室负责人,开始重新打拼。谈及济钢登榜中国企业500强,姜和信告诉新黄河记者:“我感到非常振奋。原来济钢生产钢铁时规模比较大,那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相对容易些。5年前钢铁主业停产,济钢原来的辅业变成主业,同时重新开辟新市场。市场打拼我们都是门外汉,这几年相当不容易,但济钢人有一种拼搏精神、一团火精神、不怕困难的精神,通过从上到下的创新与市场打拼,经过5年奋斗出这样的成绩,非常不容易,我认为是实至名归。”
新济钢加速奔跑
重回中国企业500强,新济钢正汇聚更多的期待。而持续的高质量发展,是所有企业面对的永恒发展命题。
经过5年奋战,济钢已实现从“排放型”到“消纳型”企业的转身,仍在持续深耕新旧动能转换。今年上半年,济钢已实现营收210.41亿元。
“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是创新。济钢转到新的产业,有些产业已朝气蓬勃,让人充满信心。”姜和信说,钢铁主业关停前,他不需要跑市场,如今既需要做好技术创新也要跑市场,“开拓市场一直比较难,尽管如此,我们一直在知难而上,持续奋斗。”
近期济钢召开的第二十一届一次职代会上提出,新济钢已进入转型发展以来最为关键的发展阶段,要克服一切困难,想尽一切办法,咬紧牙关,奋力攻坚;要加快形成更多响亮的“济钢名片”,打造更多更强的“单项冠军”,加快形成新济钢产业集群。
谈及未来发展,薄涛表示,坚持产城融合、跨界融合战略主线。依托济钢特色产业链条建链、强链,努力成为济南市制造产业的“种子孵化器”和“集聚承载体”;以新一代创新技术驱动企业转型和指数型增长,多措并举做好“创造文章”“创新文章”;加快培育绿色低碳新兴产业,让“绿色低碳”成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鲜明“底色”。
而透过济钢的发展,当我们将视角延展至济南乃至整个山东,其崛起的意义不只是一家企业重塑辉煌。在二次创业路上,济钢获得了济南市与山东省真金白银的纾困支持及政策加持。从某种意义上看,济钢的再次崛起,一定程度上折射着济南和山东推进新旧动能转换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决心与合力。
从2018年发端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,如今仍在浩浩荡荡走向纵深,在这个巨大的浪潮中,济钢的“壮士断腕”“腾笼换鸟”“浴火重生”,可谓济南乃至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样板之一。从它的再次崛起,我们看到,存续的传统产业因为创新实现转型升级迸发新活力,高端新产业的导入加速了企业的发展,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正推动城市与企业双向赋能。
更高质量的发展呼唤发展能级的持续跃升。如今,“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基础上,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”已成为国务院赋予山东的重大战略使命。显然,找到有效发展路径的济钢,已在这条路上加速奔跑。